「烏托邦」之例句
「中國」的社會主義狀況以及當時的文化大革命,提供了法國革命傳統的新面貌,甚至是一種充滿烏托邦的夢想。
克萊恩女士的烏托邦願景,是基於自身對治療的熱忱與盼望,因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人類擁有的無窮攻擊性。
出處: 我們都是惡人:從人際關係到國際政治,由心理學認識人類生來就要作惡的本性,我們該如何與惡相處並利用其正面價值? 作者:安東尼.史脫爾
教人好奇的是,精神分析在實務上是否注定超越個人範疇、進而影響整體人類的生活⋯⋯的確,精神分析無法全然無視人類的攻擊性,但可以藉由減輕會凸顯這類本能的焦慮,打破仇恨與恐懼相互增強的局面⋯⋯我們樂於相信,如今對於現狀看似烏托邦的幻想,很可能在遙遠的未來成真,希望屆時兒童分析會如現今的學校教育,成為所有人教養的一環。
出處: 我們都是惡人:從人際關係到國際政治,由心理學認識人類生來就要作惡的本性,我們該如何與惡相處並利用其正面價值? 作者:安東尼.史脫爾
●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:歷史上不乏許多空想家,憑一個烏托邦願景替恐怖惡行辯護。
浪漫主義思潮相信神祕力量、法律、辯證、奮鬥、開展潛能、宿命、屬於人類的時代、進化力量等種種因素能夠將人類推向烏托邦。
提爾認為,現在的民眾已經被訓練得不再為未來與科技的承諾感到激動,看到太空旅行、科學進步,想到的都是反烏托邦的念頭。
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:歷史上不乏許多空想家,憑一個烏托邦願景替恐怖惡行辯護。
「又假使,如果我們能獲得一個勝過傅立葉、貝拉米與莫里斯[22]先生所描述的烏托邦世界,其中的數百萬人更能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只是須應允一個條件:其中一個被遠遠排擠在外的失落靈魂必須過著孤獨悲慘的日子。
有些記者和評論家說這是一場恐怖演出的開始,另一些人相信,他們目睹了一個烏托邦新社會最早的樣子。
迷幻烏托邦有一種自動化的特質,後來竟然與科技自由派的觀感融合得很好。那些強調大家需要為烏托邦而奮鬥的老派馬克思主義或艾茵.蘭德思想(Ayn Randian)都已經過時了。
(我不得不說,迷幻藥的研究者常為了掛名、補助金,以及科學界的其他常見利益,而陷入爾虞我詐的無聊糾紛,所以那些迷幻藥的烏托邦效應不可能那麼強大。)
在他們追求烏托邦的背後,可以發現更有趣的概念,例如「心景與場境」(set and setting),意指迷幻藥分子在缺乏脈絡背景下,不會真正賦予任何特定的含義。
分權化的比特幣烏托邦還有一項特徵,就是比特幣的持有人(並非某些高層的主管機構),要在所謂「挖礦」的過程中負責驗證貨幣。
那樣的團聚常常是順性別生理男性的烏托邦。
他主張,黃金時代就是他所身處的時代,那是一個感官勃發的烏托邦,其中「各種必要的多餘事物出現了」。
橫手—柯比意的都市理解乍看之下似乎是在作機能主義,但或許仍舊還在描繪著人道主義的烏托邦。
在我們最黑暗的虛構作品中,充滿了歐威爾式反烏托邦、邪惡的陰謀,以及控制他人思想的反派角色,但其實一直把我們當作傀儡的,是這些生活在我們體內沒有腦
出處: 我擁群像 作者: 艾德.楊
「在福利國家的條件下,盡可能促成一個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的社會。在這個社會中,大量的貧窮現象已經消失,也有規律的景氣循環,並且在私有財產的取得上,不管家庭背景、生物特徵以及人種差異,能力與動機的機會均等。這樣的烏托邦更接近當代的『福利國家』,而非放任主義。
他們生活在組織簡單的部落中,幾乎不曾聽聞我們所知的竊盜及其他罪行,每個部落如一家人般共同生活,有如獨具一格的小國,彼此共享一切、同當禍福──這正是現實社會主義(practical socialism)所謂的烏托邦